國家“萬人計劃”教學名師均是長期從事一線教學工作,對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有重要創新,教學成果和教育質量突出,在學生培養方面有突出貢獻的優秀教師。從本期起,本刊將陸續刊發遴選的職業院校國家“萬人計劃”教學名師筆談,以供學習借鑒。
教學質量、教學效果、教學過程的最終落腳點是課堂,但是目前仍有部分職業院校的課堂缺乏活力,其典型特征是:教師在臺上講得賣力,學生在臺下聽得吃力,師生、生生缺乏必要交流,課堂“死氣沉沉”“抬頭率低”,教學效果可想而知。因此,深化教師、教材和教法的“三教”改革,打造活力課堂,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的關鍵。因為教師是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的根本,教材是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的載體,教法是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的路徑,實踐已充分證明了這一點。
打造“三能”教師是根本保障
高等職業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一類型教育,作為高職教師應具備“三能”,即教學能力、工程實踐能力和科研與技術服務能力。提升高職教師的“三能”,打造“三能”教師,是助力活力課堂的根本保障。
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,一是可開展“四說”競賽活動,即通過說課堂教學、說課程教學、說專業及專業群教學的競賽或活動,提高教師一堂課、一門課的設計與實施能力,一個專業或專業群的建設能力;二是實施教學能力達標工程,即對“新”老師(企業新進的、高校新來的、新轉崗教師,新轉專業教師等),通過公開課或說課進行課堂或課程教學能力測試,做到人人過關;三是實施“青藍工程”,即對高校畢業直接來校教師,實行企業導師+學校導師“雙導師制”;對從企業引進的教師,配備教研、科研“雙研”導師;對企業兼職教師定期進行教育學、心理學、教學規律、教學方法等方面學習與培訓,提高其教學教研能力,并鼓勵其獲得教師資格證。
提升教師工程實踐能力,一是可實行“企業導師”制的“訪問工程師”項目,以彌補教師工程實踐經歷缺乏、經驗不足。如每個專業(專業群)在幾家行業有影響力、有代表性的企業設立“專業教師企業流動工作站”,站內聘請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或技師為“企業導師”,教師定期在此學習、工作,跟“企業導師”真正做設計、做工藝、做研發,提高工程技術實踐能力,同時跟蹤企業新技術新工藝,避免參觀式、訪問式的“轟轟烈烈”的教師假期下企業鍛煉活動。二是設立“工程專家與技能大師工作室”,吸引企業優秀工程技術人才、技能大師做兼職教師,定期來校傳授企業最新的核心技術與技能。
提升教師科研與技術服務能力以反哺教學,如與名企或行業協會或高?;蚩蒲性核步萍紕撔聢F隊(研究所)或創新平臺;采取分類晉升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制度,如教師系列專業技術職務分為科研為主型、教學為主型和教學科研并重型;定期開展科研反哺教學案例征集與評選活動;加大校級科研項目的支持力度,如筆者所在學校一般項目資助1萬元,重點項目資助5萬元,重大項目資助10萬元等。
建設“適合學習”的教材是有效載體
教材是課堂教學的載體。當前高職教材在“適合學習”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:教材內容滯后生產實際,跟不上產業技術升級與發展;教材為教師而寫,包括教材體例、內容、編排、敘述方式等無一不是從教出發,未考慮學生知識建構的內在規律,忽略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、教材是寫給學生看的特點;課程教材為主,輔助教材缺乏,特別缺乏彌補學生工程實踐資源不足的輔助教材;紙質教材為主,信息化不足等。因此,建設“適合學習”的教材,是助力活力課堂的有效載體,可以從以下四方面著手。
一是建設立體化系列教材,即不但建設課程教材,還要建設教法教材、教輔教材、職業技能等級(1+X)考證教材、差異化教學教材、中高本銜接教材等系列教材,讓教材覆蓋教學全過程。如近年來,筆者所在的學校就建設了焊接專業集“教、學、輔、考、接、異”六位一體的24本1000余萬字的系列教材。
二是建設新形態教材,即通過“數字化+”,通過二維碼、AR技術,嵌入視頻、音頻、案例討論、作業、在線測試、參考文獻等數字資源,將教材、教學資源、課堂三者融合,實現線上線下結合,達到教材2D變3D。
三是建設新結構教材,將企業真實的生產工單、加工工藝卡、裝配工藝卡、檢驗工藝卡等內容與形式轉化為教材的內容與形式,建設項目化的工作手冊式、說明書式、活頁式教材。
四是教材內容做到“七融入”,如我們在教材建設中就融入了以下七方面內容:行業企業標準(工藝規程、工藝守則等)融入教材,科研與技術服務成果融入教材,典型生產案例融入教材,X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入教材,先進技術與工藝(三新)融入教材,職業素養培養融入教材及創新意識培養融入教材。
研究與運用以“學法”為特征的教法是有效路徑
教學方法是一個“教”與“學”相統一的有機整體,既包含“教法”,也包含“學法”?!敖谭ā被凇皩W法”,又指導“學法”,“教學”的含義就是教學生如何學,所以教師應當以學法來充實教法,并以教法去改進和帶動學法,善于從學生的學習反饋中隨時調整自己的教法。因此,研究與運用以“學法”為特征的教法,是助力活力課堂的有效路徑。
一是要采用“以學生‘學’為中心”的行動導向教學法,如項目教學法、四階段教學法、頭腦風暴教學法、角色扮演法、案例教學法、引導文教學法、經驗公式教學法、口訣教學法等。
二是“教法信息化”,利用數字孿生等信息化技術,建設慕課、微課、虛擬課堂等開放共享的智慧學習平臺,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、翻轉課堂等教學方法與手段。
三是基于學做一體的理實一體化課堂教學方法與模式,即課堂教學中將“教、學、做”融為一體,通過“學中做”“做中學”“教中做”“做中教”,甚至“學中探”“探中學”等來激發課堂活力、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、提升課堂教學效果。
(作者單位: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)
《中國教育報》2020年05月05日第11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