章丘市第 一職業中專前身章丘師范學校,位于風景秀麗的明水城區百脈泉邊,初建于1958年,1986年改辦為國辦市屬職業中專,是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,山東省教學工作先進單位,03年又被評為濟南市唯一的全國就業安置工作先進學校,獲濟南市職業教育先進單位稱號。承擔了國家級重點課題“計算機與各學科課程整合”的研究,是全國OSTA計算機智能化考試站。學?,F有教職工170人,本科學歷達90%,其中,研究生12名,省、市級優秀教師和學科帶頭人23名。現有教學班44個,業余班、校外班11個,在校生近3000人。先后開設計算機、機電、電子電器、財會、幼師等專業。幾年來,一職專迅速崛起,以一流的辦學質量,贏得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。
學校的辦學活力,來自于嚴格管理并融入人本化的管理思想。學校堅持“張揚個性,發展特長,讓每個學生都抬起頭來”的辦學理念,確立為學生“提供升入高校的良機,開辟就業的坦途”的辦學宗旨,大力倡導“教生如子,愛生如己,待生如友”的教育思想,堅持實施24小時無空檔管理,形成教書育人,管理育人,服務育人,環境育人等育人機制。
學校迅速膨脹,得益于教育技術的現代化。為使學生學到先進的操作技術,學校先后投資1000多萬元,購置高配置計算機500臺(八個微機室)、數控車床、C616、J360車床、銑床、刨床等20余臺(兩個車工實習車間)。另有電工電子、電力拖動、PLC與單片機自動控制、電工考核裝置、琴房、財會模擬等32個專業實習室。一流的內部設施,充足的實習崗位,為學生的發展搭建了成功的平臺。在全國《我愛職校》作文大賽中,王玉曉同學獲全國一等獎;在山東省焊接技能大賽、計算機大賽中,學校雙獲團體一等獎;在濟南市各種知識競賽、技能比武中,一職專更是屢屢奪魁。
學校的快速發展,在于能為學生開辟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。為此,學校在狠抓學生技能操作的同時,把畢業生就業安置工作列為“一把手工程”。隨著一職專知名度的不斷提高,“定單式”培養及竟相招聘用人的企業逐年增多,一職專已于全國各大工業園區上海浦東、蘇州昆山、吳江工業園、青島海爾、海信工業園、明水開發區及天津機車、濟南輕騎30余家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用人關系。在以上單位就業的學生,工作環境好,待遇豐厚,贏得了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的認可。升學成績更是喜人,在去年高考中,一職專獲濟南市語文、外語平均分兩科第 一;財會、微機、幼師三專業的個人前兩名都被一職專囊括; 148名同學順利地升入高校學習。實現了升學與就業雙豐收。
風物長宜放眼量,高瞻遠矚計未來。“讓學生接受適合自己的教育”是一職專人的執著追求。
高考升學:2004年高考濟南市數學、外語平均分第 一,包攬機電、財會、文秘專業狀元、榜眼;2005年,章丘一職專本科上線總人數、上線率雙獲濟南市第 一,本科上線人數占濟南全市的46%,11門高考科目,10門平均分名列濟南市第 一,共有127名畢業生考入高校,一職專一所學校的本科人數,超過了全濟南市的一半,被濟南市教研室領導稱為“一職專現象”;2006年,章丘一職專137名畢業生參加高職院校、高級技校升學考試,錄取135人,濟南市計算機、財會、幼師第 一名均被一職專學生榮獲;2007年,章丘一職專畢業生劉超以646分奪得了濟南市職業學校高考狀元桂冠。章丘共有289人參加高職考試,600分以上的共有31人,其中一職專22人,630 650分共有6名學生,均由一職專學生包攬,學校參加高考的四個專業共11門考試科目,均以較大優勢取得了各科平均分濟南市第 一名。近年來該校每年均有100余人踏入山東理工大學、濟南大學、石油大學、青島科技大學等名牌院校的大門。
就業安置:近年來,學校始終做到就業安置過程人性化,企業、學生雙向選擇更加理性化,近五年來,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一直在98%以上;學校畢業生對口就業率在85%以上;學生就業后與所在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率在85%以上;學生進入大型企業所占百分比在85%以上;學生就業后與所在單位雙向滿意率在81%以上;
作為章丘職業教育的龍頭學校,學校領導一直把畢業生就業工作作為學校的“一把手”工程抓到手上,并按照“立足本地,兼顧周邊、面向全國全方位輻射”的思路,與大中型企業建立穩定的用人關系,鼓勵并幫助學生異地就業。近年來,依托章丘市經濟開發區,輻射北京、上海、蘇州、煙臺、青島等經濟開發區,與重汽集團、富士康集團、中集集團、可口可樂集團、明基集團、濟鋼集團、魯能集團、青島啤酒集團、北京中車車輛集團、將軍煙草集團、濟南輕騎、工商銀行、建設銀行、匯豐集團等大中型企業建立了穩定的用人關系;學校全方位、多層面加強校企合作,拓寬就業渠道,了解掌握更多的企業招聘信息,把握就業安置工作的主動性,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崗位,努力提高就業安置檔次。目前校企合作辦學委員會現有穩定會員單位40余家,同學校保持長期穩定用工關系的企事業單位近200家。在做好每一次就業安置工作的同時,我們更看重做好就業學生的跟蹤服務、信息反饋、定期回訪工作,真正做到對學生技能考核、繼續教育、再就業、創業、聯系方式五方面全方位跟蹤服務。對非個人原因離崗的學生實行“N次安置”(無限次安置),對提升學校的社會聲譽起到了更加積極的作用。
學校在做好學生就業工作的同時,把開展創業教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來抓,著力開發學生的創業潛能,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與創業精神,培養了大批創業型勞動者,在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、減輕就業壓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,對轉變社會的就業觀念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